绿水湿地里的守护:遇见鹤翔兰萨·林鹊
——阿坝县检察院公益诉讼工作纪实
张志军 四川法治报-法治四川新闻客户端记者王焰
阿坝县境内有一片湿地草原,名叫曼扎塘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,成了长江、黄河重要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功能保护区。美丽、梦幻、宁静,是对这片湿地草原最好的写照。而在这些美好的背后,是一群默默付出的“守望者”,他们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地在这片圣洁的土地上践行着自己的检察宣言。
围绕草原湿地保护,成立公益诉讼湿地保护工作室;选拔人才组建团队,打造本土公益诉讼品牌——鹤翔兰萨·林鹊;以人为本,持续开展“脱薄”工作,全院干警精神面貌焕然一新;深入基层,贴近群众,以法治宣传的方式让老百姓知晓、支持公益诉讼工作……这是阿坝县检察院走过的公益诉讼工作发展之路,也代表了该院检察为民的心路历程。
组建团队
“5+7”带来的无穷可能
阿坝县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李敬明,是一个在该院工作了28年的“老同志”。两年多前,该院成立公益诉讼团队,他“临危受命”挑起了这副担子。
“当年的检察二部,总共只有两个人,公益诉讼又是一项新工作,说实话我心里没底、脑子里没头绪。”李敬明回忆起上任后遇到的第一个困难。
李敬明遭遇的困难在阿坝县检察院如火如荼地开展“脱薄”(摆脱薄弱检察院的称号和身份)工作后得到了解决。“脱薄”关键在人、在团队,在全院上下一条心。该院领导班子大胆启用年轻干警,改进奖惩机制,激发了干警们的工作积极性,让更多有才能、有上进心的干警有施展能力的机会。
“脱薄”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公益诉讼工作带来了发展契机,该院领导很快落实了第二检察部的人员问题:在全院选拔业务能力过硬、有办案经验的人员充实到检察二部。今年5月,第二检察部已有5人。
人员到位后,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,是李敬明和同事们面临的第二个困难。“公益诉讼工作处于起步阶段,案源总体较少。于是,我们将重点放在了案源拓展上,设计出‘网格化’机制,利用网格员地熟、人熟、情况熟的优势,为我们提供线索。”李敬明说。
一名名网格员在“网格化”工作机制中显得尤为重要。为此,阿坝县检察院在全县乡镇范围内挑选出7名懂藏汉双语、政治觉悟高且愿意为群众办实事的网格员。这7名网格员虽不是公益诉讼团队的正式成员,却成了团队的外部力量补充。
“5+7”的人员模式,为阿坝县检察院公益诉讼工作带来了“无穷可能性”。2020年初,阿坝县第二检察部检察官在贾洛镇走访时,了解到一起非法出让草场的案件线索。随后,该院立即与县林草局取得联系,办案干警先后3次前往草场进行取证、固证工作。最终,阿坝县林草局作出行政处罚:对4名责任人罚款19万元,并令其将草场恢复原貌。
案件到此还没有结束。“县林草局作出行政处罚后,我们依然对这起案件保持关注。后期我们发现草场恢复原貌仅达到20%,便再次与县林草局对接并表明了上述情况。15天后,我们联合县林草局相关人员到现场监督责任人回填、补植,恢复草场原貌。2022年开展‘回头看’时,我们发现这片草场复绿情况较好。”李敬明将这起案件的“一波三折”尽数道出。
这起案件,对李敬明和该院公益诉讼团队成员带来了不小的冲击:与行政执法部门的沟通协调还需要完善,要尽可能得到他们的支持,毕竟只依靠检察院的督促监督力量还太单薄;还要坚持落实“检察建议回头看”,公益诉讼案件的终点绝不在案件的处理结果,是需要达到补植复绿的效果,还原当地生态环境,还老百姓一片真正的绿水青山。
得到支持
公益诉讼品牌有了阿坝特色
2021年,阿坝州检察院召开“鹤翔兰萨”湿地保护工作动员暨品牌创建会。此后,全州检察机关对标地方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公益诉讼品牌。
阿坝县地处长江、黄河流域,地理位置特殊,境内草原湿地与其相邻的若尔盖县、红原县湿地片区连成一片,是长江、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功能保护区。围绕草原湿地保护,践行检察责任,阿坝县检察院打造的鹤翔兰萨·林鹊品牌也就应运而生了。
阿坝县的公益诉讼品牌,也应该代表阿坝县的特色。为此,阿坝县检察院用三项措施保证了林鹊团队工作的有效开展。
“为了让干警们没有后顾之忧,院内将资金倾斜,对第二检察部所需的设备(包括无人机、摄像机等)进行了配置和升级。同时,加强人员培训,鼓励干警们走出去以学促干、以干促学,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,提升团队成员的凝聚力。”阿坝县检察院党组书记、检察长欧阳双平介绍说。
欧阳双平的说法得到了李敬明及同事的印证。李敬明表示,该院公益诉讼团队成员各有所长,但不是“全能选手”。在实际办案中遇到了某类问题,大家都需要摸索着去干。久而久之,大家在工作中通过多学、多看、多走访、多找线索等方式,来弥补专业知识上的短板。
有了硬件和人员的保障,如何将一起公益诉讼案件办出效果、办出影响力?阿坝县检察院公益诉讼团队在案件办理上狠下功夫。
在办理阿坝县贾洛镇曼巴洛村非法盗挖泥炭案中,阿坝县检察院积极能动履职,对个别行政机关不作为、不跟进的问题及时发出检察建议,推动以案促改,注重查处一案、警示一片、治理一域的综合效应,当地农牧民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。该案于今年1月入选检察机关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。
为黄河流域跨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律监督,阿坝县检察院拟定与甘肃省玛曲县、青海省久治县、甘德县检察院会签《建立黄河流域跨区域保护协作机制的意见》,其中,对协作范围、协作机制作出了相关规定,尤其是“建立跨区域案件线索移送机制”“一体化办案机制”,均是针对信息共享、办案力量调配、回应社会关切等方面作出有效探索。
普法宣传
今天,你“被”倡议了吗?
要说这几年,公益诉讼工作带给自己最大的感受和变化,那就是老百姓对公益诉讼工作的认知从“无”到“有”的转变。李敬明说:“从前,我们劝阻老百姓在生活区域焚烧垃圾,他们反问道这不是环保局管的事情吗,你们检察院也管这事?”
曾经,老百姓的话让李敬明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。阿坝县的老百姓文化程度不高,有些甚至连汉语都不会说,要让他们知晓并了解公益诉讼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。为此,阿坝县检察院依托“两联一进”群众工作,常态化开展走村入户、支部共建、“法律七进”等贴近群众的方式,将法治宣传带到了老百姓的身边。
“我郑重向广大群众提出倡议:不以泥炭为燃料进行取暖,不以泥炭为农业上的肥料,也不生产以泥炭为基质的育花肥料……”这是2021年7月阿坝县检察院制作的《保护泥炭地呵护大草原》倡议书。倡议书制作后,阿坝县检察院检察官们走上街头张贴,发放倡议书。“我们的倡议书的内容采用了藏汉双语,用通俗易懂又备感温馨的文字向老百姓传达保护环境‘从我做起’的宣传信息。”李敬明说。
“近年来,我们通过加强宣传让老百姓知晓公益诉讼工作,同时结合‘检察建议回头看’工作,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生活环境发生的变化,他们的态度从原来的事不关己转变为现在的主动配合。可以说,我们的公益诉讼工作走过了最艰难的时期,以后会越来越好。”欧阳双平坚定地说。
成绩斐然,初衷不改。下一步,阿坝县检察院将在现有的办公条件下打造“公益诉讼展厅”。该展厅拟展出县境内野生动物的标本模型,配合文字介绍,进一步达到公益诉讼工作的宣传效果,让更多的人关注公益诉讼工作,让绿水青山回到最初的模样。
编辑:夏修露 校对:曾燕 审核:王仁刚